集团动态
产业发展的推动者 ● 城市更新的建设者
土特产,是土产和特产的并称。在中国,土产一般指各地的农副业产品和部分手工业产品,如松香﹑ 毛竹 ﹑栲胶﹑陶瓷器﹑ 丝织品 ﹑花边﹑酸角水果等。特产指各地土产中具有独特质量﹑风格或技艺的产品,如云南过桥米线 ﹑﹑杭州的织锦﹑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陶器﹑ 溧阳的风鹅、绍兴的黄酒﹑黄岩的蜜橘﹑三清山﹑ 山茶油 ﹑汕头的抽纱、张家界的葛粉等。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趋向于城市化,农村的特色产品正在逐渐被人们遗忘,但于此同时,有一些在城市住久的居民也开始怀念农村的淳朴,农村的生活、农村的特色菜。有许多产品或多或少都添加了其他原料,人们也开始担心自己的饮食是否健康,而农村的天然产品是纯绿色产品,将越来越受欢迎。森林食品是其重要的一部分,森林食品是指生长在森林中,可供人类直接或间接食用的动物、植物及它们的制成品。其中主要包括有森林粮油、森林果蔬、森林饮料、森林肉食等。它同森林环境密相关,符合人类自然、环保、清洁生产技术要求,生态优质的安全高效食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污染越来越严重,食品的有害化学物质含量越来越多,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是人们所追求的环保食品。产业洞察研究《中国土特产行业市场深度研究》指出:如今,环保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而农产品则就顺应这个主题。再者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人们都相对的比较怀旧,这些农产品可以勾起他们对儿时的回忆。所以农场品的市场前景良好。森林食品作为一种全新的概念,土特产也将形成一种新的潮流。
上海土特产和特色美食主要有以下几种:
南汇水蜜桃、三林糖酱瓜、佘山兰笋、松江四鳃鲈、枫泾西蹄、城隍庙五香豆、崇明金瓜、南桥乳腐、高桥松饼、嘉定大白蒜、嘉定竹刻、崇明水仙花、硕绣、兰印花布、张江腰菱、南翔小笼馒头、鼎日有福建肉松、新长发糖炒栗子、稻香村鸭肫肝, 浦东三黄鸡。
上海浦东土特产和特色美食
上海浦东全区面积1429.67平方公里,是上海市人口最多的第一大行政区。浦东人杰地灵,人民勤劳、善良,特色农产品、美食资源丰富。
【8424西瓜】
品尝过“南汇8424西瓜”者,都会啧嘴称赞:“这才是真正的好西瓜”。“8424之母”吴明珠教授在南汇水土、气候等区域环境下,经过南汇瓜农的辛勤付出,形成了“南汇8424西瓜”生产基地。单果重3—6公斤,皮薄汁多,鲜甜可口,在全国、上海市优质西瓜评比中屡夺金奖。
【三林大头菜】
酱菜是三林塘的一名产。万泰酱园首创,用料精细,做工考究。三林酱菜厂的大头菜、乳瓜、桂花大头菜,适合上海市民口味,闻名沪上,还远销到日本、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初,包括三林酱菜的大头菜在内11种上海舌尖上的非遗产品,由市非遗中心创意设计后集中向市民推荐。
【张江红菱】
浦东张江镇原三联村盛产红菱,早在清朝咸丰年间就远近闻名。张江红菱两角挺直,个头硕大,色泽瑰红,壳薄易剥,肉嫩味甜,微有清香;老菱熟吃,香糯可口,味同栗子。艳丽的张江红菱可谓人见人爱,脍炙人口的沪剧《卖红菱》中指的就是上海十六铺农副产品市场的张江红菱。
【牛肚雪菜】
老港镇牛肚村,早在50年代就家家户户种雪菜,成为雪菜生产的发祥地,故称“牛肚雪菜”。雪菜乳名称“雪里蕻”。《广群芳谱》中记载,“以雪深诸菜冻损,此菜独青而得名”。腌制时不加色素,不用添加剂,不放防腐剂等。具有味鲜、脆嫩、色黄三大特点,被誉为无公害绿色食品。
【三林塘崩瓜】
据清同治《上海县治》载,沪郊西瓜最有名的还数三林塘崩瓜,形状与圆形的一般西瓜不同,呈长椭圆形,中部略粗,皮呈淡碧是有网络状花纹,枚不大,二、三斤左右,极脆薄,瓜熟时弹指可破,传说每当雷雨过后或在瓜田梗上走路,脚步稍重,该瓜常迸裂满地,故名崩瓜。
【浦东老八样】
老早,伲浦东乡下头办酒水,“老八样”板要有额!扣三丝、扣白斩鸡、扣咸肉、扣红烧鱼、扣蛋卷、扣三鲜、扣走油肉、肉皮汤,热腾腾、香喷喷。现在要吃到正宗“老八样”不容易额,特别只肉皮,味道对路额不大有啊载!
【高桥松饼】
又名细沙千层饼,是浦东高桥镇的著名特色产品之一,因其入口酥松而得名。高桥松饼起源于1900年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高桥松饼加工工艺考究,油而不腻,甜而爽口,香气浓郁,皮酥馅糯,细软可口,余味无穷,深受各地消费者的喜爱。
【下沙烧卖】
一道美味可口的汉族名点,属于上海菜。下沙烧卖起源于明代,是浦东南汇地区代表小吃。烧卖皮用特殊擀面杖手工擀制,咸味烧卖以当季新鲜的春笋、鲜肉和秘制熬成的猪皮冻为馅料,笋肉烧卖最受欢迎。2011年,下沙烧卖制作技艺被列入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金山亭林雪瓜的传说
相传这雪瓜原来盛产于亭林林家桥,所以又称“林家桥雪瓜”,故事就是发生在林家桥,有一户姓林的种甜瓜人家,父子俩靠种瓜为生,过着辛劳清贫的日子。
有一年开花挂瓜的季节,这天天气突变,乌云密布,骤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如注。父子俩一看不好,披了破蓑衣,直向瓜田奔去,两人顾不得多想,弯下身子拼命地用双手挖泥块压藤蔓,然而风雨实在太猛,父子俩压住了东头,吹翻了西头,理直了南片,刮乱了北片。直到风止雨住,两人抹了一把满脸泥水,直起身子一看,心里像淋了一桶冰水,凉透了。原来爬满畦园绿油油的瓜蔓已被狂风刮得七零八落,那藤蔓上好似满天星星的黄花更是影踪全无。父亲伤心得老泪纵横,呜咽着说:“完了,完了!儿啊,这瓜田毁了,我们爷俩靠什么过呀!”
儿子用手背抹了一下泪,正想不出用什么话安慰老父,猛然看见这瓜田中央还留有一根尺把长的藤蔓完好无损,七八片瓜叶错落排列,在一片狼籍的断蔓中格外葱郁惹眼。于是叫了一声:“爹,没有完,没有完!你看,还有没刮断的瓜藤!”说完,拉了老父就奔向瓜田中央。
儿子蹲下身子,挪开四周的断藤残叶,不禁叫了起来:“爹,它救了这根藤!”原来是一只被风雨刮落通体雪白的小鸟压住了这根瓜藤的头,使它没有被风吹翻刮断!儿子急忙小心翼翼地把那只折了翅膀、奄奄一息的小鸟捧起,嘴里喃喃地说:“是你救了我们的瓜藤,我一定好好待你!”说完,拉了还在咳声叹气的老父回了家。
从第二天开始,儿子可忙了,白天细心呵护这根劫后仅剩的瓜藤;晚上细心照料这只劫后余生的小鸟,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雪鸟。一个月后,瓜田里的瓜藤复甦,还开了花,结了瓜,虽然只结了一个瓜,儿子还是非常高兴;家中的雪鸟也已伤愈,不但能扑腾翅膀飞翔,还“嘀咕,嘀咕”地欢叫,使愁苦的家里添了几分生气。
那惟一的甜瓜越来越成熟了,儿子对父亲说:“爹,我得去瓜地里守瓜了。这可是三亩地里一只瓜呀!我想这瓜种一定比我们原先的要好,只要保住这瓜种……”父亲不想破灭儿子的希望就打断话头说:“去吧,去吧。”
从这天起,儿子就带了雪鸟住在田头,和雪鸟一起,一边劳作,一边守着那只蕴含着他的泪水、汗水和希望的瓜种。第三天中午休息,儿子躺在瓜种旁,望着身边欢叫的雪鸟,渐渐地,他的面前站着一位白衣少年,笑瞇瞇地对他说:“大哥,大哥,种甜瓜的大哥,送你瓜种三颗,明年满园甜瓜!”说着递过三颗金灿灿的籽。儿子高兴极了,正伸出手想接,忽然瓜籽掉向瓜地。他一急,猛地弯腰去捡,人一下子扑倒在畦沟里。定睛一看自己刚才做了一个梦,眼前哪有什么白衣少年。
也就在这时候,他看到了出乎意料的一幕!那三亩地里惟一的一只瓜已被雪鸟啄了一个洞,而和他相依为命好一段日子的雪鸟正津津有味地啄食瓜籽。儿子急了,一下子从地里蹦起,三步两跳跃到瓜前。雪鸟一惊,腾空而起。儿子捧起那个破了洞的种瓜,往里一瞧,哪里还剩下瓜籽。他不禁仰头望着盘旋的雪鸟长叹:“雪鸟啊雪鸟,你再饿也不能吃瓜种啊!没了瓜种,我今后怎么种瓜呀?”
这时瓜田上空的雪鸟似乎听到了儿子的话,它在空中飞来掠去,嘴里叫道:“嘀咕,嘀咕,甜瓜,甜瓜。”儿子有点生气,接着吼道:“还甜瓜,甜瓜,瓜种没有了,还能有甜瓜……”话音刚落,雪鸟在他头顶掠过,一滴鸟屎不偏不倚“扑”地正好落在他的额上。他用手一抹,猛地发现手掌中留有三颗黄灿灿的瓜籽。正在疑惑,头顶的雪鸟又在欢叫:“甜瓜,甜瓜,送你瓜种三颗,明年满园甜瓜……”细细辩来,这叫声真像刚才梦中白衣少年说的话声。他抬头再看盘旋的雪鸟,见它边叫边飞,越来越远……
儿子回到家中,把瓜田里发生的事,从头到尾地对父亲说了一遍。父亲惊奇极了,接过瓜籽细细地察看,好一会儿才说:“儿啊,这瓜籽肯定不是一般的甜瓜籽,好好放着,或许我们能种出好的甜瓜。”
第二年,父子俩比往年更花功夫,用那雪鸟留下的瓜种,果然种出了从未见过的甜瓜来。成熟季节,只见畦上挂满圆溜溜雪雪白的甜瓜,摘下来请乡邻们一尝,那香、那甜、那脆、那爽,竟是没有人吃到过。人们都问这是什么甜瓜?儿子看看这瓜通体雪白,想想那只神奇的雪鸟,脱口答道:“雪瓜,林家桥雪瓜!”
从此,林家桥雪瓜名声就越传越远了。从此,吃货们的美食清单里又多了一样——亭林雪瓜,听了这感人的故事,是不是对亭林雪瓜的喜爱又多了一份呢,还等什么?走起,向着亭林,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