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动态
产业发展的推动者 ● 城市更新的建设者
[ 信息来源:史志办 ]
杨斯盛一把泥刀闯上海,高楼大厦平地起的营造业绩,而后又倾资于办浦东中学的创举,史书多有记载,也为今人常提起。其实,自从杨斯盛在浦东创办浦东中学之后,浦东同人们纷纷慷慨解囊创办了众多中小学,他们是浦东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者。
兴教乡里,促浦东发展育人才
在20世纪上半叶,当一批从浦东走向浦西谋得实业或商业发达的人士再走回家乡浦东时,他们为家乡所做的事大多是兴办学校,这是他们在办厂或经商中对知识重要性的一种亲身感悟后的行动。特别是十里洋场的上海已有众多的洋行商栈,一个人的文化知识程度已决定其在商务活动中的成败。要想有更快的发展,浦东同乡们的眼光放在对孩子的文化教育上,他们不惜出重资在家乡兴办中小学,以谋将来浦东地方的发展,也可得到乡民们的赞誉。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曾出现了兴学办校的高潮,这些学校中最著名者为浦东中学。
杨斯盛创办浦东中学。1880年,浦东川沙蔡路人杨斯盛在上海创办杨瑞泰营造厂,营造厂成为上海著名的建筑企业。杨斯盛痛感中国教育的落后,对乡邻子女的失学之苦有同情之心1905年初,他捐产30万银两,在浦东六里桥南先后购地60余亩创办浦东中学。浦东中学出了众多人才,曾是学生爱国运动风起云涌之地,可与天津南开中学相比。
两所养正小学。1900年,浦东孙桥镇艾家宅人艾承禧在宅前捐地7.3分,会同表弟吴大本各捐资163银圆创办养正小学,开川沙地区现代新式小学之先河。养正之名取之于“养身先养志,正己而后正人”,并以此作为校训。1907年,浦东南汇县邓镇(后属川沙县)张柱唐在张家祠堂创办养正小学,张闻天曾在此小学读书5年,养正小学后改名为复兴小学,2000年撤校。
黄炎培倡办新学。1903年2月,在黄炎培等地方人士的倡导下,川沙城内的观澜书院改名为川沙小学堂,废除旧学,提倡新学,开设国文、算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新学科教学。现该校改名为观澜小学,为中国名校之一。
顾兰洲夫妇捐资办3校。浦东川沙蔡路人顾兰洲在同乡杨斯盛的带领下于1892年自办了顾兰记营造厂,尔后又在杨斯盛“毁家办学”思想的影响下,1905年,与杨在家乡蔡路青墩镇合办了明新小学。1910年顾兰洲遵夫人黄氏遗嘱将私蓄6万元移作兴办女子学校的基金,并捐出10亩桑园创办了懿光女校。1911年,顾兰洲在蔡路杨家洪创办丛兰初级小学。顾兰洲一家创办3所小学,为浦东同乡中少见。
李平书的办学成就。李平书是浦东同人会的创始人,又是上海辛亥光复的元勋。李平书对地方建设发展十分关心,并重视人才的教育与培养。1904年在上海协助张竹君维持育贤女校;次年与张竹君创办女子中西医学堂。1911年在上海创办万竹小学和与刘葆良创建女子法政学校预科。早一年还设立了崑山蚕桑学堂。李平书在家乡浦东高桥创办了高桥宝嘉公立初等小学。
在杨斯盛、黄炎培等爱国人士的办学热情推动下,浦东各乡镇先后兴办了一大批中小学,如1903年乔憩林在三林镇荻山创办黄二蒙小学;1905年陈有恒、尤桂芳在杨树园创办杨园初级小学,卫道周在大湾镇创办普明初级小学;1906年浦东金桥人杨保恒与叶佳棠、沈杏苑在杨家渡义学的基础上创办震修小学堂,次年又在家乡社庄庙创办社庄小学堂;1907年陶如增、张奏韶在顾路镇创办文明小学(后称惠北小学);1914年张志鹤在龚路镇创办三甲初等小学;1920年宋搢渠在大湾西宋宅创办培德商业学校;顾舜来在龚路镇西白马墩捐资5500元创办舜来初级小学;1923年徐源记营造厂老板、浦东高桥徐村人徐源祥在家乡创办敬睦小学,次年又创办敬睦第二国民学校;1924年沈德福在龚路镇西虹桥创办德福初级小学;1930年张载伯创办洋泾中学;1935年6月1日,为陆行区推行农村义务教育一事,浦东同乡会呈文上海市政府,及致函上海市教育局,为该地区1840多名失学儿童的教育问题而呼吁;1942年川沙城商界人士王金魁、丁云石、王尚卿等创办川沙私立友仁初级中学,改名铁沙中学,1946年与中山中学合并为川沙县立初级中学,由爱国民主人士、浦东同乡会理事沈敬之任校长;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浦东同乡会领袖杜月笙和高桥区区长锺玉良上书,请求上海市教育局在他们家乡高桥镇创办一所完全中学,次年3月,上海市市立高桥中学成立;1942年姚德明在家乡浦东陆行创办私立三修小学(现为陆行中学)。
这些学校在创办过程中得到同乡及同仁们的捐资相助。如赵新泰营造厂老板浦东蔡路大星村人赵增涛,捐助浦东中学及川沙公立小学共5600元。顾路镇惠北小学,1923年扩建时,凌宗耀捐资1万元,凌志鹏捐资1000元,新金记祥号建筑公司捐资2000元。
办学浦西,为同乡子弟谋教育
浦东浦西仅一江之隔,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浦西已有大量的浦东人在各行业谋生,其中建筑业、缝纫服装业较多,在沪浦东工商界的有识之士,在拥有一定经济实力之后,既注重事业的扩大和再发展,也关注同乡子弟的受教育程度,乃至慷慨捐资办学以求教育救国。
上海水木业建筑工人子弟学校。该校系由上海水木业同业公会开办,由江裕记营造厂老板江裕生创办。江裕生,浦东南汇周浦人,世代泥水匠出身,1874年在上海开设江裕记水木作,后改名营造厂。江出身贫农,不识字,创办子弟学校就是为了让建筑工人的子弟有一个读书的场所,不再做文盲。1908年水木业公所董事杨斯盛、顾兰洲、江裕生等捐资2.5万元,购置上海城西门外打铁浜西首基地30697方尺,建楼房19幢、平房8间,翌年春招生开学,定名为水木公学。1913年改名为私立通惠小学校。1914年顾兰洲捐资5000元,王庆祥捐资1000元。1915年赵增涛捐资1000元。1938年徐源记营造厂老板、浦东高桥徐家村人徐源祥购《四部备要》一部2000余册捐赠给子弟学校。子弟学校后改名为上海通惠小学。创新建筑厂老板浦东高桥人谢秉衡曾担任子弟学校校长。
在旅途中商议创办的位育小学。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战事,中国十九路军奋起抗战。上海及青浦、嘉定、宝山、崑山等地遭受战火,损失严重,上海各界爱国人士穆藕初、蒉延芳、王志莘、黄炎培、江问渔、杨卫玉等前往各处调查损失情况,备送政府向日本索赔。在乘坐的内河小客轮行驶途中,大家目击日军残暴侵略的罪行,痛感国家积弱,必须根本改图,巩固国本,振兴中华,要达此目的,必须从教育入手。而当时的教育质量低下,有必要开办一所试验性的小学校,并从《中庸》“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取“位育”为校名,意义有天地之根本才能养万物。1932年秋,学校开学,招收学生800名,是当时上海小学中规模较大、设备较全的一所学校。第一任校长是李公朴的夫人张曼筠。抗战期间,穆藕初及多数校董事内迁重庆,校务由穆藕初长子穆伯华主持,全力抵制日伪奴化教育,自选教材,坚持办学,被誉为“后方孤岛四小学”之一。
创职业学校,使青年有一技之长
浦东同人们在积极创办中小学、开展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使青年谋求职业时有一技之长。而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中华职业学校及在浦东建立的多所职业学校,使浦东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源地。
1917年5月6日,黄炎培与实业界、教育界知名人士蔡元培、马相伯、张元济、伍廷芳、宋汉章、严修、聂云台、穆藕初、蒋梦麟、郭秉文、顾兰洲等48人在上海发表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其宗旨为“一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二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三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国之准备”。教育社设有董事部、评议部、办事部,并有总务、研究、推广、出版四股,最终目标“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先后出版有120多种书刊,刊物如《教育与职业》月刊、《生活》周刊、《英文半月刊》;丛书有“职业教育丛书”“平民职业小丛书”“工艺丛书”等。在雁荡路80号建有中华职业教育社大楼。至1949年,社员达3万多人。1918年,黄炎培又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校址在小西门外陆家浜,学校以养成健全人格及社会有职业之良好公民为目的,实行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讲究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注重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科学化。学制以3年为主,灵活多样,先后设有铁工科、木工科、珐琅工科、钮扣工科等近20个学科。该校曾得到南洋华侨陈嘉庚等捐赠。至1949年,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毕业生达7000余人。
1920年,浦东大湾西宋家宅人上海瑞记洋行老板宋搢渠在家乡培德堂创办“私立培德商业学校”。办校过程中得到了时任川沙县教育局长张志鹤的鼎立相助。为办此校,宋搢渠的母亲宋冯氏捐资2450银圆,从而获得教育部金色三等嘉祥章。宋搢渠1921年过世后,其子宋立峰主持校务。宋氏三代执志职校,令人感佩。黄炎培为该校题“勤信慎敏”的校训。1930年,该校出版了《川沙县私立培德商业学校十周年纪念刊》。1936年6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该校题词“智周民裕”。
在黄炎培的倡导下,浦东地区先后创办了多所职业技术性学校,有1923年设立的川沙县立师范讲习所;1924年建立于浦东陆行镇北的上海新陆乡村师范学校;1930年秦锡田设立的私立三林职业中学,后改称私立三林初级商科职业学校;1932年张庆平设立于浦东小湾镇的光新职业小学;1944年陆修澄创办的返真商业职业学校;1948年周增英在浦东高行镇创办上海市立高行农业职业学校。这些学校使浦东众多的有志青年学生得到了职业技能的培训,为民生谋职业创造了条件。
通过对浦东同人捐资办学、培育人才、教育救国事迹的简要回顾,我们不难看到,浦东先贤们那种爱国之情、谋求地方发达之心,那种倾其家财兴办学校的执着,我们看到了一种浦东精神,这是浦东人的骄傲。同时认识到作为浦东人要肩负起发扬这种精神的责任,并尽各自的努力,去爱惜人才,培育人才。正如黄炎培在浦东大厦落成典礼上所言:“我浦东人要不断地求增进知识和能力;我浦东人要脚踏实地干本分内事;我浦东人要放弃私见和私利,大家团结起来,为大众服务,为国家服务,为全人类服务;我浦东人要努力前进,来发挥日新又新的精神”。
(摘自《近代浦东散记》,作者:徐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