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动态
产业发展的推动者 ● 城市更新的建设者
海派书画与浦东书画家
[ 信息来源:史志办 ]
在上海美术史上影响最大的,要数盛于清末民初的上海画派,又称海派书画。
上海自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县以后,逐渐形成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心。上海地区商贸云集,日益兴旺,成为我国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城市。因为人文荟萃、文物殷盛,更吸引着各地的书画名家,挟艺来游,蔚为风尚。清代乾嘉年间,曾连任苏松太道的沧州人李廷敬(字味庄)在沪提倡风雅、延纳书画家于平远山房;道光年间的虞山人蒋宝龄(字子延、号霞竹)来上海,常邀集名流于小蓬莱作书画;咸丰元年至同治十三年的萍花书画会,由钱塘人吴宗麟(字桥孙、号冠云)主事,一时江浙名士雅集;光绪年间创立的海上题襟馆书画会,汪洵、吴昌硕、哈少甫、王一亭等先后任正副会长,会员有海上著名书画家七八十人之多。清末的宣统元年创设的豫园书画善会,成立时有会员两百余人,由出生于浦东高桥的钱慧安首任会长。此外,还有宛米山房书画会、上海书画研究会、青漪馆书画会、文明雅集等组织。由此可见当时书画风气之盛。
上海画派上承唐宋以来优良绘画传统,吸取明代徐渭、陈淳之长,更直接受到扬州八怪的影响,画风趋向于笔墨清新、浑厚豪放洒脱的气质。于是有人将上海画派称为海派。
在国难当头的年代,这块中西杂处、土洋并争的土地上,集聚于上海的书画家,仍不忘民族文化的发扬,他们师承传授、借鉴创新、相互切磋、交流影响、风格各异、艺才辈出、佳作纷呈,一时影响全国与各地画坛共相辉映,出现了中国绘画的复兴期,而海派书画在艺苑中博采众长,不泥古守旧,最后成为中国书画界的一大流派。
海派书画界汇庥了江浙沪书画名家,其中不泛有出生浦东的和与浦东有密切关系者:
沈树镛(1832~1873)字韵初,号郑斋,出生川沙的书画鉴赏家,其收藏极丰,有“富甲东南”之誉。其书法造诣非凡,熔学识与功力于一炉。沈氏《张桓候破张邰铭题字墨迹》纵横恣肆自如,配字巧拙相济、泽厚雍容、神完神足、意境幽逸、别具情趣。
钱慧安(1833~1911)名贵昌,字吉生,号清溪樵子、烂柯子、退一老人、双管楼主,出生江苏宝山(今浦东高桥镇)。擅长人物画,饮誉海上画坛,鼎盛之际受邀天津杨柳青年画创作,钱绘制百余佳作,成为深受北方广大劳动人民喜爱的海派画家。钱慧安心地仁厚,极孚众望,从其画者甚众,尤热心公益、关怀画界同人,倡导集会结社。钱乃海上画坛班头,驰名南北的平民大画家。他博采众长、自成一派,兼擅长人物仕女和山水花鸟,以雅洁素淡、清穆平和的人物而享誉画界。
王一亭(1867~1938)名震,号白龙山人,浙江吴兴人,生于浦东。早年拜海上著名画家徐小仑、任伯年为师。青年时结识吴昌硕,两人毗邻而居,王作花卉、飞禽一类作品,往往由吴题款。王一亭的人物画造诣可与吴昌硕媲美,所作佛像由各处寺院从林弟子迎去供奉,画名远播海内外,作品尤受日本人喜欢。王热衷于慈善事业,被誉为古道热肠的海上画师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别号抱一,川沙城厢镇人,清季举人,创新学、办职教。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参与创建“民建”“民盟”,诗人、书法家。在其规劝下,姨表兄弟吴湖帆(吴大澄之孙)留在上海从事绘画,后成为沪上著名的书画大师,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黄炎培自小在“内史第”沈宅,得到书法家沈树镛、吴大澄的指点,书法技艺迅速提高,逐渐自成一体,字体刚劲中带圆润,峻拔端凝,有风椿陈马之奔放,日驱精湛。其书艺见于楹联,条幅与诗词。黄任老有鬻字疗贫的故事传于乡间。
朱天梵(1883~1966)名光,别字汉才,三林镇人,早年东渡日本入弘文学院速成师范,与邹容、蒋方震等交游。着《最近支那革命运动》一书与自邹容的《革命军》相呼应,鼓吹民族革命。辛亥光复,出任华亭、九江等地方检察厅书记官、金山、松江县政府科长、秘书,后辞职返乡。1928年后专心从事教职,长期任教美专,张书祺、吴一峰、顾坤伯、黄羲、柳子谷等均出其门下。抗战胜利后,家居以书画自娱。画作颇自珍秘,然遇慈善捐献、抗战捐募、奉献甚多。
徐贤(1898~1977),原名静庵,字廉夫,号天赐,倚云楼主。川沙城厢镇人,能诗工书善画,20年代入上海东南书画社,与邓散木、马公愚、白蕉时相过从。徐之行楷书体秀丽和润,一生追求工稳恬淡一派书风。毕生清贫俭朴、谦逊淡泊,对索书者有求必应,概不受酬。着有《倚云楼诗稿》《徐廉夫书墨迹二种》,并有《鲁迅先生诗选》稿等藏友人及门生处。
金梅生(1902~1989)川沙人,早年师从徐咏青学西画。后考入商务印书馆图书画部,专业从事月份牌画。金自立画室,成为月份牌专业画家,把西洋水彩画技法和中国技法融入作品,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抗战时,创作歌颂十九路军英勇御敌的《一挡十》等作品。上海沦陷后誓不为日伪商人作画,改画工笔花卉、人像、佛像等。建国后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会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代表作有《优秀饲养员》《冬瓜上高楼》和获全国年画一等奖的《菜绿瓜肥产量多》等。
顾明(1908~1964)川沙顾路人,曾以中医为业。自幼酷爱书画篆刻,与当代书家马公愚、邓散木友善,深受马、邓二人影响,善书能篆。画则山水、人物、花鸟俱能,笔触工细、苍劲古朴。人称精医、善诗、工书、擅画、篆印五绝。1964年在滇南登山失足殒命于途。
陆志庠(1910~1992)川沙人,早年毕业于苏州美专。20世纪30年代始发表漫画作品,被漫画家叶浅予赏识,聘为《时代画报》编辑。抗战爆发后投身抗日,参加漫画宣传队,为全国漫画作家协会战时工作委员会会员。民国30年到香港参加夏衍领导的香港美术社工作。建国后,任人民出版社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有《志庠素描》《社会素描》(上、下集)等画集刊世。
江丰(1910~1982)原名周熙、周公福,川沙人。少年时家贫,曾业余在“白鹅绘画研究所”学西画。后受鲁迅倡导的新美术影响,创作革命题材的版画。1931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任执委,与张眺、于海等组建“上海一八艺社”,并参加“木刻讲习会”。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赴延安,主编《苏线画报》,继而调至鲁迅艺术学院,任陕甘宁边区美术界抗协主席。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黄汉中(1914~1970)川沙顾路人,童年就读小学,因家贫辍学,17岁入上海刻字店为徒,满师后为业务骨干。黄被马公愚收为弟子,而授技艺,遂使其各种书体见长,尤精篆刻,成为马派嫡传。马公愚老年所承接之印章大都由黄汉中代刀。黄汉中的作品被收入《鲁迅笔名印谱》《毛主席诗词印章》中,为上海早期中国金石书画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第一届政协委员。
艾中信(1915~2003)川沙孙桥人,1936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吴作人、吕斯伯学油画,同时选修中国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北平艺专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系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艾中信当代油画大师,毕业致力于油画人才的栽培,从事美术教育与美术评论工作。属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写实主义一派,其作品最突出的见之于他的风景画。代表作有《过雪山》《渡黄河》《母亲》《马克思逝世》等。
(摘自《近代浦东散记》,作者:徐文昶)
海派书画与浦东书画家
[ 信息来源:史志办 ]
在上海美术史上影响最大的,要数盛于清末民初的上海画派,又称海派书画。
上海自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县以后,逐渐形成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心。上海地区商贸云集,日益兴旺,成为我国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城市。因为人文荟萃、文物殷盛,更吸引着各地的书画名家,挟艺来游,蔚为风尚。清代乾嘉年间,曾连任苏松太道的沧州人李廷敬(字味庄)在沪提倡风雅、延纳书画家于平远山房;道光年间的虞山人蒋宝龄(字子延、号霞竹)来上海,常邀集名流于小蓬莱作书画;咸丰元年至同治十三年的萍花书画会,由钱塘人吴宗麟(字桥孙、号冠云)主事,一时江浙名士雅集;光绪年间创立的海上题襟馆书画会,汪洵、吴昌硕、哈少甫、王一亭等先后任正副会长,会员有海上著名书画家七八十人之多。清末的宣统元年创设的豫园书画善会,成立时有会员两百余人,由出生于浦东高桥的钱慧安首任会长。此外,还有宛米山房书画会、上海书画研究会、青漪馆书画会、文明雅集等组织。由此可见当时书画风气之盛。
上海画派上承唐宋以来优良绘画传统,吸取明代徐渭、陈淳之长,更直接受到扬州八怪的影响,画风趋向于笔墨清新、浑厚豪放洒脱的气质。于是有人将上海画派称为海派。
在国难当头的年代,这块中西杂处、土洋并争的土地上,集聚于上海的书画家,仍不忘民族文化的发扬,他们师承传授、借鉴创新、相互切磋、交流影响、风格各异、艺才辈出、佳作纷呈,一时影响全国与各地画坛共相辉映,出现了中国绘画的复兴期,而海派书画在艺苑中博采众长,不泥古守旧,最后成为中国书画界的一大流派。
海派书画界汇庥了江浙沪书画名家,其中不泛有出生浦东的和与浦东有密切关系者:
沈树镛(1832~1873)字韵初,号郑斋,出生川沙的书画鉴赏家,其收藏极丰,有“富甲东南”之誉。其书法造诣非凡,熔学识与功力于一炉。沈氏《张桓候破张邰铭题字墨迹》纵横恣肆自如,配字巧拙相济、泽厚雍容、神完神足、意境幽逸、别具情趣。
钱慧安(1833~1911)名贵昌,字吉生,号清溪樵子、烂柯子、退一老人、双管楼主,出生江苏宝山(今浦东高桥镇)。擅长人物画,饮誉海上画坛,鼎盛之际受邀天津杨柳青年画创作,钱绘制百余佳作,成为深受北方广大劳动人民喜爱的海派画家。钱慧安心地仁厚,极孚众望,从其画者甚众,尤热心公益、关怀画界同人,倡导集会结社。钱乃海上画坛班头,驰名南北的平民大画家。他博采众长、自成一派,兼擅长人物仕女和山水花鸟,以雅洁素淡、清穆平和的人物而享誉画界。
王一亭(1867~1938)名震,号白龙山人,浙江吴兴人,生于浦东。早年拜海上著名画家徐小仑、任伯年为师。青年时结识吴昌硕,两人毗邻而居,王作花卉、飞禽一类作品,往往由吴题款。王一亭的人物画造诣可与吴昌硕媲美,所作佛像由各处寺院从林弟子迎去供奉,画名远播海内外,作品尤受日本人喜欢。王热衷于慈善事业,被誉为古道热肠的海上画师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别号抱一,川沙城厢镇人,清季举人,创新学、办职教。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参与创建“民建”“民盟”,诗人、书法家。在其规劝下,姨表兄弟吴湖帆(吴大澄之孙)留在上海从事绘画,后成为沪上著名的书画大师,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黄炎培自小在“内史第”沈宅,得到书法家沈树镛、吴大澄的指点,书法技艺迅速提高,逐渐自成一体,字体刚劲中带圆润,峻拔端凝,有风椿陈马之奔放,日驱精湛。其书艺见于楹联,条幅与诗词。黄任老有鬻字疗贫的故事传于乡间。
朱天梵(1883~1966)名光,别字汉才,三林镇人,早年东渡日本入弘文学院速成师范,与邹容、蒋方震等交游。着《最近支那革命运动》一书与自邹容的《革命军》相呼应,鼓吹民族革命。辛亥光复,出任华亭、九江等地方检察厅书记官、金山、松江县政府科长、秘书,后辞职返乡。1928年后专心从事教职,长期任教美专,张书祺、吴一峰、顾坤伯、黄羲、柳子谷等均出其门下。抗战胜利后,家居以书画自娱。画作颇自珍秘,然遇慈善捐献、抗战捐募、奉献甚多。
徐贤(1898~1977),原名静庵,字廉夫,号天赐,倚云楼主。川沙城厢镇人,能诗工书善画,20年代入上海东南书画社,与邓散木、马公愚、白蕉时相过从。徐之行楷书体秀丽和润,一生追求工稳恬淡一派书风。毕生清贫俭朴、谦逊淡泊,对索书者有求必应,概不受酬。着有《倚云楼诗稿》《徐廉夫书墨迹二种》,并有《鲁迅先生诗选》稿等藏友人及门生处。
金梅生(1902~1989)川沙人,早年师从徐咏青学西画。后考入商务印书馆图书画部,专业从事月份牌画。金自立画室,成为月份牌专业画家,把西洋水彩画技法和中国技法融入作品,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抗战时,创作歌颂十九路军英勇御敌的《一挡十》等作品。上海沦陷后誓不为日伪商人作画,改画工笔花卉、人像、佛像等。建国后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会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代表作有《优秀饲养员》《冬瓜上高楼》和获全国年画一等奖的《菜绿瓜肥产量多》等。
顾明(1908~1964)川沙顾路人,曾以中医为业。自幼酷爱书画篆刻,与当代书家马公愚、邓散木友善,深受马、邓二人影响,善书能篆。画则山水、人物、花鸟俱能,笔触工细、苍劲古朴。人称精医、善诗、工书、擅画、篆印五绝。1964年在滇南登山失足殒命于途。
陆志庠(1910~1992)川沙人,早年毕业于苏州美专。20世纪30年代始发表漫画作品,被漫画家叶浅予赏识,聘为《时代画报》编辑。抗战爆发后投身抗日,参加漫画宣传队,为全国漫画作家协会战时工作委员会会员。民国30年到香港参加夏衍领导的香港美术社工作。建国后,任人民出版社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有《志庠素描》《社会素描》(上、下集)等画集刊世。
江丰(1910~1982)原名周熙、周公福,川沙人。少年时家贫,曾业余在“白鹅绘画研究所”学西画。后受鲁迅倡导的新美术影响,创作革命题材的版画。1931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任执委,与张眺、于海等组建“上海一八艺社”,并参加“木刻讲习会”。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赴延安,主编《苏线画报》,继而调至鲁迅艺术学院,任陕甘宁边区美术界抗协主席。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黄汉中(1914~1970)川沙顾路人,童年就读小学,因家贫辍学,17岁入上海刻字店为徒,满师后为业务骨干。黄被马公愚收为弟子,而授技艺,遂使其各种书体见长,尤精篆刻,成为马派嫡传。马公愚老年所承接之印章大都由黄汉中代刀。黄汉中的作品被收入《鲁迅笔名印谱》《毛主席诗词印章》中,为上海早期中国金石书画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第一届政协委员。
艾中信(1915~2003)川沙孙桥人,1936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吴作人、吕斯伯学油画,同时选修中国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北平艺专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系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艾中信当代油画大师,毕业致力于油画人才的栽培,从事美术教育与美术评论工作。属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写实主义一派,其作品最突出的见之于他的风景画。代表作有《过雪山》《渡黄河》《母亲》《马克思逝世》等。
(摘自《近代浦东散记》,作者:徐文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