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动态
产业发展的推动者 ● 城市更新的建设者
一、文化站
解放前,新港地区无文化管理机构,也无文化设施。
解放后的1952年1月,老港区人民政府设立文化站,新港地区的各小乡在老港区文化站的指导下,开展以扫盲为主的文化工作。1953年,老港区文化站撤销后,新港地区的文化工作由各小乡管理。
1959 年6月,新港人民公社成立后,在公社机关院内设立新港公社文化馆。1966年3月,新港公社文化馆更名为新港公社文化站,业务上受南汇县文化局管理,行政由南汇县文化局和新港人民公社“双重领导”。新港公社文化站内设图书阅览室,配备工作人员2人~3人。其主要工作除借阅书刊外,利用幻灯机流动到各民校(冬学点)作宣传;组织文艺宣传队,结合形势排练小节目到各生产大队巡回演出。1979年,新港公社文化站创办文化工厂,20多名基层文艺骨干经选拔先后进厂,亦工亦艺。1982年,新港公社文化站迁至新港公社工业公司(现新港镇财政所处),占地面积240平方米,除设置阅览室外,还增加图书馆、康乐球室等,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利用围墙地基建造20米长的双面宣传画廊,定期展出新闻图片、会议报导和新港公社农、工、副三业发展动态等。
1987 年3月,新港乡文化站组织4名文化骨干分片下村走户,挖掘、搜集民间文化遗产。通过2个月地普查,从79名歌手中采集到《哭嫁歌》、《哭丧歌》等民间歌谣近100首。7月,经过筛选、整理,《新港乡民间文学集成》油印本出版。《新港乡民间文学集成》收录了张文仙、黄亚英、姚大英、戚秀珠等33名歌手的64首民间歌谣3500行。部分歌谣入编《哭丧歌》(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 年,新港乡文化站迁至新府东路13号,建筑面积260平方米,设有图书馆、阅览室、电视室、乒乓球室等。1998年9月,新港镇文化站迁至新卫路东侧新港镇老年活动中心(新港镇卫生院北邻),建筑面积扩展到300多平方米。
1998 年10月,新港镇进行机构改革,新港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影剧院等单位组建成新港镇文化服务中心。
1975 年后新港镇(乡、公社)文化站站长、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先后为:袁世信、袁荣章、徐福清。
二、广播电视
解放前,新港地区无广播设施。
1956 年底,南汇县有线广播站以电话线路为讯号传输的有线广播线路在新港地区境内通过。其时,新港地区除沿线的几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安装广播喇叭外,大多数农业生产合作社仍未安装广播喇叭。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新港地区的广播喇叭分别由书院人民公社、老港人民公社安装,整个地区都能收听播音。
1959 年底,新港人民公社配备广播工作人员2人。广播线架设于毛竹竿上,通向各生产大队、生产队。翌年,全公社安装舌簧喇叭100多只,一般装在生产队仓库场,也有部分安装在生产队长家里。
1964 年,新港人民公社建立广播站,有工作人员3人。建站初期,站内设备仅有扩音机1台、控制台1只,以转播南汇县广播站节目为主。
1966 年,新港公社广播站开始编制、自办节目,站内工作人员增至4人,配备机务员、线务员、播音员。水泥广播线杆替代毛竹竿,广播设施有所改进。广播喇叭在普及到各生产队的基础上,向农民家庭发展,家庭喇叭入户数逐年增多。为确保有线广播的畅通,各生产大队专门配备线路维修员。1969年3月,新港人民公社安装高音喇叭24只。1977年,高音喇叭增至60只。1981年,新港人民公社广播线路发展为24.6杆公里,广播喇叭入户数达3500余只。广播站4名工作人员被列为南汇县县属集体编制。
1983 年10月,中共中央批转广播电视部《关于广播电视工作的汇报提纲》。新港人民公社有线广播向标准化、规格化发展,4英寸动圈喇叭逐渐替代舌簧喇叭,6.5英寸动圈喇叭开始出现。
1984 年,撤社建乡,新港公社广播站更名为新港乡广播站。
1985 年,新港乡广播站扩大机输出功率达1500瓦,全天广播时间总量为500分钟。全乡拥有广播喇叭4650只,其中6.5英寸舌簧喇叭2790只,4英寸动圈喇叭1860只,广播喇叭通响率达85%。新港乡广播站除准时转播南汇县广播站(电台)节目(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对农村广播”、文艺等)外,增加“自办节目”。具有乡土气息的“自办节目”内容是老百姓关心的科技兴农、农田管理等方面知识和信息以及新港乡的近期新闻。“自办节目”的稿源来自各村、村民小组和企事业单位的通讯员。是年,“自办节目”用稿量达480多篇。
1991 年9月,新港乡开设家庭广播学校。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全体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要求精神和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委员会关于加强家庭文明建设的要求,新港乡广播站以广播为载体,采用“每周一讲”(15分钟),每星期六晚上讲新课,逢星期日、星期三重播方式进行法制宣传。家庭广播学校持续开办2年,吸纳300户家庭收听。
1995 年9月,新港乡广播站更名为新港镇广播站。
1995 年9月,新港镇人民政府投资20余万元,农民集资10.2万元,建造新港有线电视传输网。利用新港镇广播站广播机房配置成前端机房,安装4.5兆卫星接受器1套,开通12个电视频道,新港集镇上的教师楼、农民街、小洼港镇区以及南果公路新港镇区段沿线居民通上了有线电视。是年,安装有线电视264户。
1996 年10月,新港镇实施有线电视第二期扩容工程。新港镇人民政府投资10万元,农民集资15万元,延伸小洼港老镇向南至四灶村1组沿线有线电视网。新扩容的网络采用4级放大,全长24公里,新装用户326户。是年底,新港镇的有线广播线路拆除,有线广播与有线电视并网,新港镇广播站易名为新港镇广播电视站。
1998 年10月,新港镇实行机构改革,新港镇广播电视站并入新港镇文化服务中心。是月,新港镇有线电视网与南汇县、上海市光纤联网,有线电视接收频道增至20多个。是年,新港镇发展共缆喇叭450余只。
2001 年底,新港镇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11个行政村在有线电视“村村通”中发展新用户497户。至2002年底,新港镇有线电视用户达1120户。
新港镇(乡、公社)广播站(广播电视站)站长(负责人)先后为:瞿龙兴、黄文清、徐福清。
三、电影放映
新港地区的电影放映始于“中建农场浦东第一场”建立之后。民国37年(1948年)4月,王艮仲建立“中建农场浦东第一场”(解放后称上海市棉花原种场、上海市农业实验场)于新港顾家荡九间头厂,由其领导的“中国建设服务社”所属的周浦“电教团”到农场播放无声黑白影片,内容有新闻纪录、旅游风光、医学解剖、卫生常识及卡通片等。
1953 年7月,江苏省第三十九放映队和南汇县电影中队(南汇县电影管理站)先后流动到新港地区(设点)放映F16毫米拷贝,新港地区群众能在小洼港镇观看电影。当时交通不便,又无交流电源,电影放映队用船作交通工具,船上配备2.2瓦汽油机发电,不厌艰辛地为群众巡回放映。
1971 年秋,新港人民公社建立电影放映队。新港公社电影放映队设在公社机关院内,由中共新港公社委员会政宣组领导管辖。新港公社电影放映队建队时有8.75毫米放映机2台,配备放映员2人。放映员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流动到各生产大队(放映点)巡回放映。每当夕阳西下时,放映员在预定的放映点东借毛竹、借锹,坚杆张幕拖电线,架放映机。只要杨声器一响,四处来的男女老少瞬时可把电影机团团围住。
20 世纪70年代,为帮助低文化观众看懂电影,放映员把事先制作好的灯片通过幻灯机,用通俗的地方语言向观众作人物介绍,吸引观众,提高宣传、教育的效果。
1975 年10月,新港人民公社添置长线F16毫米放映机2台,淘汰了原有的8.75毫米放映机,放映员增至3人。
20 世纪80年代中期,新港乡增添104X型F35毫米皮包放映机2台,以大会堂(影剧院)固定放映和设点流动放映相结合。
20 世纪90年代初,由于农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农村有80%以上的家庭购置电视机,部分家庭还购置录像机、VCD、DVD等影视设备,出门看电影者逐渐减少,新港大会堂(影剧院)电影放映量急剧减少。1995年起,影剧院实行承包经营,除放映故事片外,还组织学生专场,至2002年,累计放映学生场50余场。
1997 年~2002年,根据中共南汇县委宣传部、南汇县文化局关于电影下乡的要求,影剧院人员先后到各村放映电影400余场,并定期到南汇县民兵训练基地巡回放映10余场。
四、大会堂(影剧院)
1975 年7月,新港人民公社在公社机关大院内建造大会堂,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大会堂配置调光、音控室和化妆更衣室等,设置120平方米舞台,台下座位为铁木结构长条统椅,可容纳800人。大会堂的建造,为新港镇(乡、公社)各行业召开大会提供了场所,又是新港地区惟一可以接纳南汇县、上海市文艺团体演出各种节目的剧场,还能放映电影,故称大会堂,又叫影剧院。
1985 年,大会堂整修。水泥地舞台改为木质地板,长条统椅改成铁木结构翻板式硬座,额定764座位;增设楼上电影放映室25平方米。2000年,大会堂(影剧院)再次整修,原有的木窗全部改换成铝合金,翻板式硬座被翻板式软座取代,楼上放映室拆除;为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装上16只换气风扇。
1995 年后,随着电视的普及和VCD进入百姓家庭,电影业逐步不景气,下乡放映减少。是年,新港镇人民政府对大会堂(影剧院)实施经营机制转换,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
1997 年,根据国家文化部提出的“ 2131 ”工程计划(到21世纪达到1村1月放映电影1次)要求,新港大会堂(影剧院)恢复送电影下乡。1998年10月,大会堂(影剧院)并入新港镇文化服务中心,但经济上仍为单独核算,自收自支。2002年,新港大会堂(影剧院)放映电影131场次,接纳文艺团体演出36场次。新港大会堂(影剧院)经理先后为:吴金龙、张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