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动态
产业发展的推动者 ● 城市更新的建设者
随着进出上海港的轮船日益增多,码头与仓储业的经营利润越发丰厚,各大洋行纷纷投入资本建码头仓栈。自1861年英资、美资开建第一批码头开始,洋商的码头仓储快速发展,其中,英资洋行码头的数量与规模远超其他各国。在浦东,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太古洋行建造的码头。
太古洋行建立于1866年,是以航运为主业的较早来沪的外国资本企业之一。1867年在上海开设太古洋行,1872年成立太古轮船公司。太古洋行拥有庞大的船队,在上海设有4个码头。除太古外滩码头外,其余3个均在浦东,它们是太古浦东码头、太古华通码头和蓝烟囱码头。
太古华通码头位于浦东东昌路西北侧(今东昌路和陆家嘴路之间),建于光绪八年(1883年)。码头原由6只铁质浮码头组成,1935年改造为钢筋混凝土固定码头,长71米,前沿水深4.9米,可靠泊海轮。
太古浦东码头位于浦东东昌路南侧,烂泥渡路以西,建于1872年,以堆放外轮运来货物为主。码头内东侧有简棚,可容纳六七十人,专供码头工人居住,以便候船运货。西边临江建有西式洋房,为外籍职员、买办等居住。抗战前夕,码头内住有工人二三百人。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接管太古公司,该码头成为避难场所,大批难民前来安身。
1954年12月,太古轮船公司将太古浦东码头、太古华通码头转让给中国外轮代理公司。
[信息来源:史志办]
摘自《近代东外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