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动态
产业发展的推动者 ● 城市更新的建设者
上海开埠后,英、美、法、日、德等国竞相在浦东兴建码头、厂栈,众多的民族实业家也参与竞争,开拓市场。至20世纪20年代,沿江地区已发展成工厂密集、人口众多的城市化地区。其中,有着特殊地理优势的陆家嘴地区变化尤为明显,其西侧的春江码头也在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辟建。1933年,春江码头经上海市公用局耗资1.2980万银元全面整修,扩建成钢质浮桥水泥固定的现代化码头。由于码头隔江与外滩公园(今黄浦公园)相望,浦西又是外滩最热闹的南京路铜人码头,因而渡江乘客极多,流量超过了历史上的八长渡,成为当时黄浦江东岸最繁忙的轮渡码头之一。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春江码头被移作军用码头,禁止行人通行。抗战胜利前夕,码头设施又被日军拖至庆宁寺码头使用,加上江边淤泥严重,解放前一直未能复航。
春江码头北侧不远处,有一个坟山码头。码头建于1928年,属民渡。因码头旁是一个1859年由英商建造的洋人海员公墓,当地百姓都称其为外国坟山,码头也因其得名。坟山码头用小火轮摆渡,但设施简陋,使用木质跳板。日军占领上海后其成为军用码头。
解放后,坟山码头一带辟建为浦东公园。而原春江码头改造为陆家嘴轮渡站,成为黄浦江上流量最大的轮渡站。1999年8月15日,陆家嘴轮渡站撤销停航。
[信息来源:史志办]
摘自《近代东外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