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动态
产业发展的推动者 ● 城市更新的建设者
以西方列强的不平等条约为依靠、持特权涌入上海的洋商,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仅垄断了上海航运,控制上海市场,还对清政府当局提出了一些特殊的优惠要求,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德商建造油码头享有保税特权就是一例。
建造油码头的德国瑞记洋行是该国最早进入上海的企业。早在1854年,瑞记洋行就到上海开办公司,经营进出口业务。19世纪末期,德国工商业崛起,往来上海港的德国货船明显增多。1893年,瑞记洋行在浦东陆家嘴华栈附近购置土地建造油码头。这是上海第一座接卸散装油轮的专用码头。建造码头的同时,德商提出了享有保税特权的要求。所谓保税,是指洋商进口的货物,在销售脱手以前,先不纳税,这样既可获得储存保险的便利,又可享有延缓纳税的特权。早在1843年,英国政府曾提出这项要求,但未获清廷批准;后又多次提出,一直遭到中方抵制。直到1895年,中国才屈从于外国要求,准许进口的煤油延缓纳税,享有保税特权。而最先取得这个特权的,就是德国瑞记洋行设在浦东的油码头。该码头占地34亩,有3个储油池可储油2500吨。还有一座能储存7.5万箱油的大仓库,附设油箱制造厂,僱佣工人600名,每日能装油5000箱。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商在上海的势力一落千丈,在浦东的油码头也被英商收购。
[ 信息来源:史志办 ]
摘自《近代东外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