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动态
产业发展的推动者 ● 城市更新的建设者
浦东同乡会致力于上海与浦东的发展,为上海与浦东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黄炎培是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教育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卓越的国家领导人,他也是浦东同乡会的创始人之一。
本文着重谈黄炎培和浦东同乡会对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联合家乡同仁,创办浦东中学浦东
浦东同乡会(浦东同乡会成立之初称同人会)成立之时的1905年,黄炎培在杨斯盛的邀请下,在浦东同仁们的支持下,开始策划在浦东创办一所堪称浦东第一、上海一流的高质量的中等学校,将学校定名为浦东中学。在筹建浦东中学之初,黄炎培设想打破中国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准备在浦东中学开创培养社会实用人才的实践教学。
1907年1月,浦东中学正式招生开学,杨斯盛担任学校董事长,特聘李平书、黄炎培、秦锡田、陆家骥、张志鹤等出任校董,由黄炎培担任总理(校长)。浦东中学规划建造之时,正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形成之初,因此,浦东中学完全按照当时上海一流学校的教学设施设计,为黄炎培倡导实用教育、开创职业教育、培养社会实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浦东中学除了教授德文、法文、英文、日文以外,还设立了经济学、商业概况、银行学、珠算、打字、书法等课目,并且在校内开设了画室与木工教室等,突出实践与技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用技术的人才培养。
黄炎培办学既有十分明确的“为国育才”和“德智体并重”的指导思想,又有一系列十分严格的管理要求与措施。由于黄炎培在浦东中学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极力倡导实用教学,注重社会实用人才的培养,也由于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上乘、教学设备一流,赢得了“北南开,南浦东”之美誉。因此学校生源广多,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莘莘学子都纷纷前来报考,连不少大官家与大富商子弟都慕名前来。在黄炎培的倡导下,杨斯盛将广明小学从浦西迀入浦东中学,改名为浦东中学第一附属小学;又将川沙青墩小学改名为第二附属小学,后来又在合庆创办了第三附属小学。
浦东中学办学的实践,使黄炎培“学以致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在这个基础上,黄炎培又提出了“双手万能”“动手动脑,手脑并用”的职业教育思想。这种实用主义的职业教育思想一经提出,立即得到浦东同乡会与浦东同仁们的大力支持,并迅速在上海市区、浦东川沙等地逐渐推广开来。
出任学务会长,发展家乡教育
上海与浦东地区办学成功,使黄炎培声誉大增,经江苏提学使同意,黄炎培任川沙学务公会会长。同时,在浦东同乡会的支持下,黄炎培又联合浦东教育界的同仁,开始筹备劝学所,并被江苏提学使委任为视学委员兼劝学所总董,使劝学所成为江苏省川沙厅地方政府建立以后的第一个行政教育机关。
遵循蔡元培先生关于“中国国民遭受到极度痛苦而不知苦的由来,必须以办学来唤醒民众”的教导,黄炎培等人怀着振兴中华、开启民智、发展家乡教育的一片深情,为达到浦东家乡“无一人不学,无一乡不立学”的目标,而四处奔走。办学资金不足,黄炎培动员浦东同乡会中的工商界、实业界人士捐资助学;办学师资不足,黄炎培就以浦东同乡会与川沙学务公会的名义创办讲习所、进行师资培训。在黄炎培、张志鹤等人的动员下,浦东民众捐资助学成风,仅川沙地区因捐资助学而得到教育部和省、县褒奖者就有123人。因为有了浦东同乡会作坚强后盾,又得到了浦东同乡会中实业界人士杨斯盛、穆藕初、顾兰洲、赵增涛、穆湘瑶等人的大力支持,使黄炎培、张志鹤等人在上海浦东川沙办学卓有成效。浦东地区也掀起了一股民众办学的热潮。
由于黄炎培办学严谨,劝学诚朴,为人诚恳,讲究信用,得到上海、浦东地区教育界的首肯和社会各界及广大民众的赞许,并使黄炎培在江苏、在上海的教育界崭露头角。
依托浦东家乡,倡导职业教育
在倡导教育救国的实践之中,黄炎培觉察到当时中国的教育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国文不能应用于写信,算术不能应用于记账,则普通知识与其技能之缺乏也”。学生从新学堂毕业后仍无一技之长,学不能致用,到社会上找不着谋生之路,学生从学校踏进社会,一切还得从头学起,这无疑是在浪费时日。为此,黄炎培十分感慨地说:“今青年毕业于学校,失业于社会,比比皆是。苟长此不已,教育愈发达,失业者愈多,满地皆高等游民,成何世界!”这真是教育的悲哀!究其责任,黄炎培认为不在学校,更不在学生,“此其责任不得不由教育当局负之。盖所学非其所用,所供非其所求,其又奚咎?”
黄炎培迫切希望能亲身去教育先进国家及邻邦考察新教育,借以进行对比与研究。
1915年4月,黄炎培以中国组织游美实业团随团记者的身份,访问了美国。历时3个多月的美国之行,使黄炎培感受最深的莫过于美国的教育制度。当时美国的教育观念正处在一个历史的嬗变期,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已有取代传统教育理论之势。在杜威倡导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美国出现了一股“职业教育热”,各种职业教育学校已经遍布新大陆,并呈现方兴未艾之势。
正在苦思实践其“教育救国”理想处于举步维艰、中国教育之弊端已无可救药之时的黄炎培,在这块新大陆的土地上强烈感受到了实用主义教育的新鲜空气,他顿然领悟:中国所匮乏的不正是这种学以致用的职业教育吗?中国的教育不正是需要向“生活化”“平民化”发展吗?黄炎培将在美国发现的一切与自己国度的现实进行比较,归纳出中美两国教育的四点差异:一是彼之教育,大都取自然,而我取强制,二是彼之教育,大都取个别,而我取划一;三是彼之教育,最重创造,而我惟重模仿;四是彼之教育,最重公众,而我惟重一己。
从美国归来后,深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启发的黄炎培,更加坚定了在中国推广倡导职业教育的思想。黄炎培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定要求教育与它同步发展,并为它服务。于是,黄炎培就从“教育救国”的志向和实用主义教育的构想出发,向社会大声地疾呼:“提倡爱国之根本在职业教育!”
1916年起,黄炎培不仅在浦东川沙、南汇两县的教育会上多次呼吁:“倡导职业教育、振兴家乡教育。”而且为了研究与探索职业教育前进的方向,黄炎培又与浦东同仁穆藕初、张志鹤、顾兰洲等人进行商量,准备依托浦东同乡会组织在家乡进行职业教育的实践,他的想法得到浦东同乡会与浦东同仁们的大力支持,并开始了在浦东推行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
成立职教组织,致力职教实践
为了全面在中国推行职业教育,黄炎培又以江苏省教育学会和浦东同乡会组织为基础,联络了全国实业界与教育界的著名人士蔡元培、马相伯、张元济、伍廷芳、宋汉章、严修、聂云台、穆藕初、蒋梦麟、郭秉文等48人,于1917年5月6日,联合发起成立了全国性的职业教育组织——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职业教育社正式发表了成立《宣言》,《宣言》指出中国教育之最大的危机在于毕业即失业,就业者所学亦不能适用;提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宗旨在于:一、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二、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三、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之准备。
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黄炎培更寄希望于职业教育能在江苏、上海进行推广与指导。在沪上,黄炎培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和浦东同乡会等组织的支持下,积极倡办各类性质的职业学校。
1917年年底,在浦东同仁陆家骥、张志鹤等人的协助下,黄炎培在浦东川沙公立高等学校的校园中,挑选了学校附属农场作实验基地。接着又以此为基础开办一所农童学校,农童学校实行半农半读,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由此,也开创了浦东农场办学之先河。1918年,在黄炎培支持下,顾兰洲、顾伯威父子利用自家的10亩桑园,办起了懿光女校,除普通课外,专门设立了缝纫课;并在小营房开辟了占地75亩的“顾氏植树场”,作学生的实习场所。1920年,在黄炎培等人的支持下,浦东川沙人宋搢渠创办了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培德商校。学校课程设置完全按照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注重商业知识技能的训练,并让学生学习两年后,到商店、公司实习,增其服务技能。所毕业学生纷纷被上川交通公司、汉口第一纱厂、商务印书馆、中国汽车公司等单位录用。由于学校教育质量高,又能就业,浦东川沙、南汇等地的学生纷纷慕名前来就读,使学校成为江苏省的著名职业学校。
职业教育在浦东等地的推广与实践,不仅使学生们学到大量的书本知识,又使学生们学到许多实际操作的本领;不仅为学生今后的谋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又为社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准备,真正体现了“凡职业教育——以经济为中心,而以教育为手段”的目的。在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和浦东同乡会组织及上海、浦东各位热心于职业教育事业同仁们的大力推动下,浦东、上海、全国各地区兴办职业教育学校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摘自《百年浦东同乡会》,作者:陈伟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