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动态
产业发展的推动者 ● 城市更新的建设者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简称上海自由贸易区或上海自贸区,是中国政府设立在上海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位于浦东境内,属中国自由贸易区范畴。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面积28.78平方公里,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14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授权国务院扩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区域,将面积扩展到120.72平方公里。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七个区域。
截至2014年11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一年投资企业累计2.2万多家、新设企业近1.4万家、境外投资办结160个项目、中方对外投资额38亿美元、进口通关速度快41.3 %、企业盈利水平增20%、设自由贸易账户6925个、存款余额48.9亿元人民币。
2015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已成为世界自由贸易区联合会荣誉会员。
“2016年世界自由贸易大会 ”于2016年11月8-10日在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隆重举行,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下的“ 一带一路 ”合作机会。2020年3月4日,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简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历史沿革
2013年3月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调研期间考察了位于浦东的外高桥保税区,并表示鼓励支持上海积极探索,在现有综合保税区基础上,研究如何试点先行在28平方公里内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园区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李克强所指28平方公里即为上海综合保税区范围,其中包括2005年与浙江跨区域合作建设的洋山保税港区、1990年全国第一个封关运作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以及2010年9月启动运营的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
2012年,上海口岸外贸货物吞吐量累计达3.6亿吨,同比增长5.9%,上海港继续保持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大港地位。外高桥港区完成1536万标准箱,连续八年蝉联全国国际船舶吞吐量最高的港区。
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该试验区成立时,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为核心,辅之以机场保税区和洋山港临港新城,成为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实行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多项改革措施,并将大力推动上海市转口、离岸业务的发展。
2013年9月18日,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该总体方案就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营造相应的监管和税收制度环境,扎实做好组织实施等主要环节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包括:在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开放,并逐步实现可自由兑换等金融创新;未来企业法人可在上海自贸区内完成人民币自由兑换,个人则暂不施行;上海自贸区也很可能采取分步骤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方式,比如先行推动境内资本的境外投资和境外融资;上海自贸区在中国加环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中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有望成为中国加入TPP的首个对外开放窗口。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成立,当天国家有关部门及上海市领导为第一批入驻自贸试验区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代表颁发了证照。首批入驻自贸区包括25家企业和11家金融机构,其中11家金融机构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浦发及上海银行8家中资银行,花旗、星展2家外资银行,和交银金融租赁1家金融租赁公司。
2014年6月28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措施》。31条措施涉及服务业领域14条、制造业领域14条,采矿业领域2条,建筑业领域1条。在服务业扩大开放方面,在去年23条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的基础上,又新增14条开放措施,突出了航运贸易等自贸试验区主导产业;在制造业和采矿业扩大开放方面,突出了研发;在建筑业扩大开放方面,体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资的开放。这将有利于自贸试验区抓住国际产业重新布局的机遇,发挥好促进我国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和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的“试验田”作用。
2014年7月25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高票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定位为综合性立法,集实施性法规、自主性法规、创制性法规的性质于一身,堪称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基本法”。《条例》共9章57条,从管理体制、投资开放、贸易便利、金融服务、税收管理,到综合监管、法治环境等方面,对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将于8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14年9月26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举行了知识产权局成立仪式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研讨会。
2014年9月27日,上海市公安局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局正式揭牌成立。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姜平和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白少康共同出席揭牌仪式并为分局揭牌。新成立的上海市公安局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局,为市公安局直属正处级机构,行使相当于地区公安分局的执法权限,并享有市公安局部分行政审批权限。
2014年10月30日,微信平台“上海自贸区销售中心”,正式开启。
2014年11月13日,国家版权贸易基地(上海)揭牌仪式暨2014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文化授权交易会开幕式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举行,这标志着长三角区域第一家国家级的版权贸易基地在自贸区成立。2014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文化授权交易会定于11月13日至15日举行。 2014年12月19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文批准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开展原油期货交易。下一步,中国证监会将会同国家各相关部委,发布与原油期货相关的各项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将全面做好原油期货上市交易的规则制定、系统完善、仿真交易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原油期货平稳推出和安全运行。据悉,中国证监会或将于2015年上半年择机批复原油期货合约正式挂牌上市。
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由上海期货交易所出资设立的面向全球投资者的国际性交易所,于2013年11月6日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注册,同年11月22日正式揭牌成立,注册资本50亿元。
2015年1月29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试验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通知》明确,上海自贸试验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原则上,除涉及法律修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事项外,能在其他地区推广的要尽快推广,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要推广到全国。有关部门结合自身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了一批经验和做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五方面的改革事项28项。
2015年4月20日,国务院印发《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方案提出了25项主要任务和措施。
2015年4月22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关于启动自由贸易账户外币服务功能的通知》,正式宣布上海市开展自贸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的金融机构可按相关要求向区内及境外主体提供本外币一体化的自由贸易账户金融服务,标志着自由贸易账户外币服务功能的正式启动。
2015年5月20日,设立于上海自贸区的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通过上海市教育管理部门审批,获得办学许可,这也是上海自贸区内成立的首个艺术品金融类人才培养机构。
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是由创始人范勇携手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整合纽交所一些上市公司、纽约苏富比公司和苏富比艺术学院等多家资源共同创办。首任院长由此前先后在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担任过党委书记的程天权担任。原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王连洲为该院发起校董,帮助完善商学院的国际化建设。
2015年10月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两年来在四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有效运行;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制度创新有序推进;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初步形成。
沈丹阳说,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具体包括以下9个成效:
一是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备案管理制度改革成效明显。
二是企业准入“单一窗口”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是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
四是贸易功能不断深化。
五是本外币一体化运作的自由贸易账户功能进一步拓展。
六是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本外币双向资金池等金融创新进一步深化。
七是一批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已正式运行。
八是人才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
九是自贸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加快。 [17]
自由贸易区响应世界经济发展新形势,正在筹备发起世界自贸区联合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已成为世界自由贸易区联合会成员,世界自由贸易区联合会将有利于提升世界各自由贸易区的整体自由化水平,积极推动世界范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促进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大幅度提升,辐射五大洲国家的全球自由贸易区网络,使大部分对外贸易、双向投资实现自由化和便利化。
简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地理环境
上海自贸区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内,位于上海市东部,长江三角洲东缘。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扩展区域包括陆家嘴金融片区、金桥开发片区和张江高科技片区。其中,陆家嘴金融片区,共34.26平方公里,东至济阳路、浦东南路、龙阳路、锦绣路、罗山路,南至中环线,西至黄浦江,北至黄浦江。金桥开发片区,共20.48平方公里,东至外环绿带,南至锦绣东路,西至杨高路,北至巨峰路。张江高科技片区,共37.2平方公里,东至外环线、申江路,南至外环线,西至罗山路,北至龙东大道。
气候
上海自贸区所属浦东新区为长江冲积层,平均海拔3.87米。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一年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5.7℃,年降水量1100毫米。
高速
通过S2、G1503和S20沟通三区与市内高速路网,方便地连接“长三角”跨省市高速路网。
水路
洋山保税港区与外高桥港区之间已开通水上“穿梭巴士”集装箱驳运系统。规划建设中的内河航运系统可沟通“长三角”内河运输网络。
铁路
芦潮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成投入使用,年吞吐能力达180万标准箱,向外高桥、浦东机场方向延伸。
航空
浦东国际机场距外高桥保税区 20公里,距洋山保税港区30公里,与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无缝衔接。
轨交
上海轨道交通6号线连通外高桥保税区,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直通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上海轨道交通16号线直达临港新城。
简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区域格局
上海自贸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14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授权国务院扩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区域,将面积扩展到120.72平方公里。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
综合保税区
综合保税区包括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外高桥保税区于1990年设立,是中国第一个保税区,也是目前中国国内经济规模最大、业务功能最丰富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于2004年设立,是中国第一个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于2005年底设立,是中国第一个实行“区港一体”封关运作的特殊监管区域;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于2009年设立,实行保税物流区域与机场货运区一体化运作模式。
金融片区
陆家嘴金融片区包含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世博前滩地区。陆家嘴金融片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区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高端服务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现代商贸集聚区。这里将探索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金融制度体系,与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安排,持续推进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监管制度创新,加快形成更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世博前滩地区是上海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区域,正在打造总部经济、航运金融、文化体育旅游业、高端服务业集聚区。
开发片区
金桥开发区于1990年成立,经过20多年的持续开发,已经成为上海的先进制造业核心功能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行区和生态工业示范区。这里将以创新政府管理和金融制度、打造贸易便利化营商环境、培育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
高科技片区
张江高科技片区是上海贯彻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核心基地。这里将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度联动, 提升张江园区创新力,重点在国家科学中心、发展“四新”经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金融、人才高地和综合环境优化等重点领域开展探索创新。
简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规模功能
2013年上海综保区将推进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功能、扩大保税船舶登记试点规模、研究建立具有离岸特点的国际账户等十项功能先行先试,即:深化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运作、融资租赁功能全面发展、以期货保税交割功能促进大宗商品产业集聚、扩大保税船舶登记试点规模、推动机场区港一体化迈出实质性步伐、做大洋山保税港区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全面推进亚太营运商计划、探索“前店后库”联动模式、试点全球维修检测业务、研究建立具有离岸特点的国际账户。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是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区的政策与经验强调复制性和推广性。
简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济发展
截止2013年11月22日,自贸试验区共接待企业、个人咨询和办理业务超过5.8万人次,其中企业办理核名近6000户。35个工作日内已办结新设企业1434家,其中外资新设企业38家,外资注册资本超过5.6亿美元;内资新设企业1396家,内资注册资本超过347亿元。上述新设企业中,以贸易类和服务类为主,占比分别为69%和26%。
金融机构和服务业开放项目相继落户,已有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基金、股权交易等40家金融机构入驻试验区,包括中、农、工、建、交等9家中资银行在区内设立分行;花旗、星展、汇丰、东亚等11家外资银行在区内设立支行。同时,外资游戏游艺设备生产销售、外资工程设计、融资租赁兼营商业保理等一批服务业开放项目已落地,其他服务业开放领域已形成一批项目的储备。
自贸试验区深化功能创新拓展、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试点内容,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已在区内设立了联合产权交易服务公司,上海期货交易所也将设立国际原油期货交易平台。同时,全国首个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跨境通”已启动试运行,DHL北亚枢纽在浦东机场启动航空快件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试点。此外,在总部经济、文化贸易、大宗商品交易、融资租赁、航运运价指数衍生产品交易等方面也有一批新设项目落户自贸试验区。
截至2014年11月底,自贸试验区投资企业累计2.2万多家、新设企业近1.4万家、境外投资办结160个项目、中方对外投资额38亿美元、进口通关速度快41.3%、企业盈利水平增20%、设自由贸易账户6925个、存款余额48.9亿元人民币。
截至2014年9月底,区内已经设立13家保险公司和1家外资代表处。全市102家保险业务机构中有73家开展自贸试验区业务,为7500余家区内企业提供了保险服务,区内企业覆盖率约35.5%,为区内企业提供财产险保障金额2.21万亿元,人身险期末有效保额854.72亿元,实际支付保险赔款4.28亿元。
2014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修订出台2014版负面清单,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由2013版的190条减少到139条。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年区内新增注册企业11440户。其中,内资企业9383户,注册资本3329亿元;外商投资企业2057户,合同外资118亿美元。集聚总部经济企业258家,其中亚太营运商22家。年内全面实施第一批服务业六大领域23项开放措施。
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有效运行。创新“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监管制度,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等部门推出60多项创新举措,进口平均通关时间比区外减少41.3%,出口平均通关时间比区外减少36.8%。启动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制度,新一轮对外开放措施全面落实。
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有序推进。自由贸易账户、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和深化外汇管理改革等试点稳步实施。已通过分账核算系统验收的10家银行共开立了9741个自由贸易账户;自贸试验区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3226亿元,其中,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业务累计金额197.28亿元,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收支总额783亿元。
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初步形成。区内27项制度创新成果已先后在全国或部分地区复制推广。
2014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主要经济指标及其增长速度
指标 |
单位 |
绝对值 |
比上年增长(%) |
经营总收入 |
亿元 |
16000.00 |
11.0 |
商品销售额 |
亿元 |
13800.00 |
11.5 |
航运物流服务收入 |
亿元 |
1180.00 |
15.0 |
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572.70 |
-10.1 |
税务部门税收 |
亿元 |
576.40 |
13.4 |
合同外资 |
亿美元 |
118.00 |
5.2倍 |
新增注册企业数 |
家 |
11440 |
1.6倍 |
内资企业注册资本 |
亿元 |
3329.00 |
2.9倍 |
截至2015年4月末,扩区后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共设有21家商业银行总行(包括华瑞银行 )、83家一级分行、17家二级分行和351家支行网点;20家非银行金融机构法人,1家财务公司分公司;3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代表处/分公司。区内机构的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为4.61万亿元和4.10万亿元。
简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戰略意義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是國家戰略,是先行先試、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意義深遠。這項重大改革是以製度創新為著力點,重在提升軟實力,各項工作影響大、難度高。
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順應全球經貿發展新趨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開放戰略的一項重大舉措。
主要任務是要探索中國對外開放的新路徑和新模式,推動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和行政體制改革,促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優化經濟結構,實現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形成可複制、可推廣的經驗,服務全國的發展。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有利於培育中國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構建與各國合作發展的新平台,拓展經濟增長的新空間,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對於上海而言,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推行,獲得機會的不僅是貿易領域,對於航運、金融等方面均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將使上海突破已有的條框,放寬稅收、外匯使用等優惠政策,有利於跨國公司內部的全球調撥、會有更多的金融機構在上海註冊開業。
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推進將使得海上保險等航運服務業務在上海得以培育和集中,解決航運中心建設中金融支持的問題,這將使得上海獲得更多的製度紅利。
免稅和自由港將有利於吸引高端製造業,而貿易區將有利於吸引更多的加工、製造、貿易和倉儲物流企業聚集,疊加中國的產業升級。因此,自由貿易區對於物流的集聚效應將更加顯著。
简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戰略意義影響評價
這是中國新領導人的一項“頂層設計”。——英國《經濟學人》雜誌;
“這一具有前瞻性的工程是邁向正確方向的一步。”——羅文尼希;
上海自貿區釋放出金融改革信號,這裡將成為放鬆資本管制和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的橋頭堡。——《紐約時報》;
試驗區將試行人民幣交易等金融自由化措施,吸引海外投資,使之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原動力。——日本《產經新聞》;
“如果上海自貿區配套措施跟得上,它將對世界貿易產生巨大影響。”——羅文尼希;
上海自貿區有望成為汎亞地區的供應鏈樞紐,建成世界領先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經濟學人》;
啟動上海自貿區是中國探索改革開放新路徑的試驗場。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中國問題專家韓載振博士認為,上海作為試點,對中國經濟可起到“試金石”作用,有助於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進一步開放。——印度《經濟時報》。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影響:金融創新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撰文稱:2015年元旦前夕,中國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並擴展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區域範圍,將涵蓋浦東金橋開發區、張江高科技片區和陸家嘴金融片區。其中,上海自貿區擴容方案2015年1月底有望獲批,屆時上海浦東將存在三種狀態:即28.78平方公里的自貿區老區,新擴的近100平方公里的自貿區新區,加上1100 平方公里的自貿輻射區。此次上海自貿區擴區無疑是對自貿區製度紅利的進一步釋放,為全國范圍的改革開放起到了積極的示範引領作用。
隨著粵、閩、津三地自貿區的相繼出爐,2015年中國自貿區建設正式迎來競爭模式和擴容潮。對上海方面而言,2015年上海自貿區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輻射上海第一大行政區浦東,同時上海市政府職能轉變試驗的監管空間也將進一步擴大;對陸家嘴而言,本來就有很好基礎的陸家嘴,一旦將自貿區製度推廣到整個陸家嘴,陸家嘴金融片區必將釋放出巨大活力。此外,對於張江、金橋來說,也存在很多可圈可點的探索空間。
高層推進建設上海自貿區的目的,並不是對保稅區傳統優惠政策的技術性升級,而是對現行貿易、投資、金融和行政制度深度改革的試驗場。在這樣的改革創新勢頭之下,“上海自貿區有大未來”。
時至2014年底,上海自貿區又一次作為國家改革的先行者,未來它的創新會成為新的標準,如從上海自貿區成立至今,已經有27項改革措施在全國或者部分地區復制推廣,這樣反過來又會推動上海市乃至整個國家的競爭力、就業和經濟增長。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擴圍影響
2015年1月底,隨著上海自貿區的正式擴圍,不但意味著自貿試驗的複制推廣正在“換擋加速”,迎來物理空間範圍上的拓展,而且自貿區原有區域內產業結構單一的缺陷也將得到彌補。綜合來講,上海自貿區擴圍將帶來兩個方面的深遠影響:
一是突破了此前可輻射基調下的經驗複製概念,直接步入實質性的物理擴圍範疇。原來的上海自貿區只有28.78平方公里,面積太小,此次大幅擴圍後,達到了一箭雙雕的效果,即解決了物理空間的問題,也使得三大片區在產業佈局、功能定位上有更好的作為。
相較於定位於高端製造業的金橋開發區片區和集中了大量高新技術企業的張江高科技片區,此次擴圍對有著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區域、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高端服務區,以及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現代商貿集聚區之稱的“陸家嘴金融片區”影響最大。原因很簡單,陸家嘴有豐富的金融資源和廣泛的金融市場,而金融創新仍是上海自貿區的重中之重,也是上海自貿區輻射浦東、擴區浦東的重中之重。
二是擴圍後的上海自貿區作為改革的先行者,肩負著更重的歷史使命。2015年,政府職能轉變、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政府的全過程監管等,將會在浦東新區這個完整的行政區域內、完整的行政架構下,作為重中之重來操作。同時,自貿區改革也帶有為國家進行壓力測試的艱鉅任務,只有在更大的範圍內試驗,壓力測試的結果才會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