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动态
产业发展的推动者 ● 城市更新的建设者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十四五”是我国汽车工业由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折点。燃油汽车核心技术以渐进式创新为主、供应链高度固化,为传统车企构建了极高的行业壁垒。过去40多年,我国车企在燃油车的核心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与欧美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而新能源汽车处于发展早期,让我国拥有了换道超车的机遇。随着特斯拉落户上海,这条“鲶鱼”给我国新能源车注入了强劲的发展活力,上海汽车产业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一、特斯拉的“鲶鱼效应”
1、重新点燃新能源汽车市场
特斯拉进入中国恰逢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调整期。自201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起步发展;在政策支持下,2014年开始进入高速增长通道,2016年市场份额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但存在产品质量不高、骗补贴严重等行业乱象;伴随着补贴政策退坡,2019年行业开始进入调整期,全国销量负增长,许多造车新势力面临生存压力。
图一 2010-2019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增速
数据来源:Wind咨询、中汽协、乘联会
特斯拉进入中国后,凭借CEO马斯克“硅谷钢铁侠”人设带来的超高流量和媒体曝光度,国产Model 3在中国的销量取得不俗成绩,2020年1-11月特斯拉中国累计交付汽车超11万辆,占同期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的13%,其中11月当月热销超2万辆,带动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当月销量同比暴涨139%。此外,自10月起国产特斯拉开始出口欧洲,标志着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又跨越了一个新的里程碑。随着2021年低价SUV车型Model Y的发布,预计对市场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提升。
图二 2010年1-11月全国新能源汽车当月销量及增速
数据来源:Wind咨询、乘联会
2、带动新造车势力趁势崛起
随着Model3旺销,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认知度、接受度快速提升,配套基础设施和用车环境不断完善,整个新能源车行业受益,行业新锐趁势崛起。上汽新能源、蔚来、小鹏、威马等国产新能源车通过细分产品的打造均取得不俗成绩。11月,宏光MINI EV销售3.3万辆,连续4个月占据销量榜首;蔚来、小鹏、理想、威马等新势力阵营合计销量超过Model 3。
图三 2020年1-10月四大新造车企业销量
数据来源:乘联会
中国工厂为特斯拉连续三个季度实现盈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助推特斯拉股价暴涨,2020年以来股价涨幅超过700%,市值是传统汽车龙头丰田的2.5倍多,牢牢占据全球第一大市值汽车公司宝座。在特斯拉的影响带动下,新造车企业受资本追捧。2020年以来,蔚来股价累计涨幅超过1100%,市值超过大众、宝马、本田、法拉利、福特等著名车企,而如果自2019年10月2日最低股价1.19美元算起,一年多来累计涨幅达到惊人的3600%多。小鹏汽车上市以来股价涨幅超过200%,市值超过吉利汽车;理想汽车上市以来涨幅也接近200%,市值超过雷诺汽车。
图四 2020年12月4日全球部分上市汽车厂商市值和市盈率
数据来源:Wind咨询
3、倒逼传统车企加快转型
燃油车企利用发动机、传动系统等技术建立起很高的行业壁垒,由于利益固化,传统车企自身缺乏主动转型动力。特斯拉用软件定义汽车,开启了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通过软硬件的闭环商业生态打造,正在成为“车轮上的iPhone”,汽车行业逐渐由“机械定义汽车”逐步转变为“软件定义汽车”。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产品价值链被重塑,传统汽车核心竞争要素将会被硬件、软件和服务所取代,供应链生态也将被打破。未来汽车产业的核心价值将不再是发动机、车身、底盘,而是电池、芯片、车载系统、数据,软件将是未来规模效应之下的主要收入来源。软件一直是传统汽车厂的软肋,感受到危机的传统车企不断加快转型,顺势拥抱数字化,加速推进电动化。如大众汽车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致力于成为一家软件驱动的公司。
4、重构汽车供应链
苹果手机的出现带给行业最深远的意义在于依靠垂直采购体系重塑供应链。特斯拉也是采用供应链垂直采购,破除了传统汽车多层级供应商配套的模式,使得整个供应链体系能够绕开燃油车,另起炉灶,给了国内供应商在新赛道快速成长壮大的机会,尤其是已建立起相对完整供应链的长三角地区,零部件厂商迎来重要发展和升级机遇。目前中国供应商已经渗透到特斯拉供应链中的诸多领域,在内外饰、车身、底盘等产品附加值以及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领域已树立起竞争优势,并且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根据中泰证券的数据,目前配套特斯拉的国产零部件厂商中,长三角三省一市占近六成,其中上海华域汽车的座椅总成、车身件等及璞泰来的负极材料等,浙江拓普集团的轻量化铝合金底盘结构件、大型车身结构件等及均胜电子的方向盘、主驾驶安全气囊、短路保护器等的单车价值量均超过2000元。随着Model 3国产化率逐渐从30%提升到100%以及Model Y的导入,特斯拉“国产大潮”的大幕持续展开,将带动全产业链共同受益,推动电池、电机、电控和汽车零部件等供应商升级。
二、上海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1、继续引进更多外资车企“鲶鱼”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达到汽车新车销量总量的20%左右,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应充分利用市场容量优势,进一步扩大开放,不断探索合资企业股比模式创新。深化完善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引进更多高质量汽车项目。复制特斯拉模式,高效开展相关审批程序。
2、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随着股价水涨船高,特斯拉有望比肩苹果,加速产业链景气上行,国内供应链参与者将从特斯拉上海工厂产能增长中受益。应紧抓特斯拉国产化机遇,大力推进特斯拉供应链本土化,着力强化研发投入,提升单品价值量,培育一批销售规模百亿级汽车零部件企业。围绕江浙沪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配套需求,立足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带动提升价值链高端,策划引进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电控等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完善东西联动发展格局,以临港新片区和嘉定为基地,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服务、汽车电子等全产业链集群。
3、大力培育新造车头部企业
头部企业对行业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引领作用。应抓住汽车行业变革机遇窗口,做强本土超级头部企业。聚焦威马、恒大国能、爱驰、天际等新造车企业,调整总部企业认定标准,支持已具有较大规模且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成长为高能级、生态型超级头部企业。建立本土头部企业成长清单,结合技术创新、场景落地、监管突破等诉求,出台针对性的支持措施。
4、加快推动传统车企转型突破
相较于手机,汽车的质量管控难度更高,上汽集团深耕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和生产管理能力是其重要的优势。应加快激励约束机制变革,面向新零售、出行服务等领域积极筹划定增项目“混改”,增强内生创新活力。充分发挥上汽集团长期积淀的生产能力和质量管控优势,顺应汽车产业消费升级趋势,推动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提升产品智能化配置和品牌影响力,争取导入更多战略车型,打造更多高附加值产品。加强汽车核心技术攻关,大幅提升纯电动汽车产能,全面推动整车智能化。
5、加快完善智能汽车运行环境
智能汽车与燃油车的运行环境有差异。应进一步完善公共充电桩和换电站布局,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推动部分区域建设宽带移动通信、车路和车车协同通信、北斗高精度定位、高精度地图等软硬件设施,实现通信设施、高精度地图、路侧设施全覆盖,完善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基础设施等配套设施和运行环境。发展功能完善的智能交通大数据平台,提高智能交通运行效率。加快探索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和对信息安全的监管。
6、加快构建智能汽车服务生态
智能汽车产业生态以服务为导向,未来将产生更多个性化定制的消费需求,利润来源向汽车后市场转移。应加快探索特定场景下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运营及应用,在主要公交线路、物流园区、产业园等重点区域推动中高级别智能化车辆商业化应用。引入共享出行企业、拥有智能化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产品的企业,构建共享出行服务新业态。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领域,支持建立统一的动力电池回收平台,合理布局回收服务网络,加强对关键原材料的回收利用。
来源:临港新片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