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动态
产业发展的推动者 ● 城市更新的建设者
跨入2021年第一天,特斯拉即宣布Model Y降价16万。由于瞬间浏览量暴增,特斯拉官网甚至都瘫痪了。随后特斯拉还公布了2020年在全球累计交付50万辆电动车的销售业绩。这个成绩是因为位于上海临港的特斯拉超级工厂全面量产取得的。
像埃隆·马斯克这样的狂人为什么会选择落户上海临港?
01 临港,上海的天涯海角
就区位来说,临港孤悬于上海的东南角。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相当于是上海的天涯海角。在上海能看到大海的区域也并不多。
临港距离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差不多75公里。这个距离曾经让很多人担忧,这比去一趟苏州都困难。不过,临港的意义不在于距离市区有多远,而是距离大海有多近。
临港在2019年正式挂牌成为上海自贸区新片区。陆地上北以大治河,西以金汇港为界,东面和南面则面朝大海,临港几乎是完全独立的一块方正之地。国际标准自贸区因为免关税的缘故,一般都是需要物理封关的。从这个角度讲,临港作为未来国际标准自贸区的先天条件堪称完美。
所谓自贸区就是可以自由进行贸易的地方。不用交税,货物、资金进出自由。完全符合这个标准的自贸区其实在全世界数量也不多,我们比较熟悉的是中国香港和新加坡。
新加坡曾经是中国政府立志学习的标杆。这个城市国家人口只有500万,却是世界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是个东西方都倚重的小巨人。
马六甲海峡是亚非欧贸易的必经通道。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的咽喉,实行自由贸易体制,货物自由交割,资金进入自由。为了处理转运货物,世界各国银行都在新加坡设立分行。物流带来资金流,资金流促成金融中心,商业中心,生活中心,继而创造无数商机和就业机会。新加坡就是这么富裕起来的。
不是哪里都可以建设自贸区。在大漠荒沙中建一个,会有人来吗?上海的条件得天独厚。自从建成洋山深水港,上海就成为一个可以辐射太平洋的理想中转站。除了深水港,上海还可以上溯长江辐射中国内地,通过运河沟通南北,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虹桥和浦东机场构成世界最大航空港,跨海大桥连接长三角。
特斯拉就是这么被吸引到上海临港自贸区来的。对于特斯拉而言,产品从上海交付中国市场,可以免掉关税;从上海交付亚洲市场,可以节省运费。
把特斯拉吸引到上海临港,对上海而言,可以增加土地收入、所得税收入及其他收入。对中国而言,可以刺激整个汽车产业链转型升级。
02 自贸区试验,再画一个圈
上海市政府给与特斯拉的土地条件相当优惠,是因为特斯拉与上海市政府签下了对赌协议。
特斯拉租赁临港土地50年。特斯拉承诺从2023年年底开始,每年纳税不少于22.3亿元,5年内在上海工厂投资不少于人民币140.8亿元(约合20亿美元)。如果不能达成上述条件,特斯拉即归还临港土地。
坚持50年不动摇。这句话中国人很熟悉。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上海市政府的高度灵活性和务实精神。
特斯拉在上海临港设立独资公司在先,中国在外商准入“负面清单”里解除外资车企投资占股比例在后。上海临港的任何一点突破都有意义。
特斯拉新能源汽车将凭借品牌、性能和价格优势长驱直入。看谁能抵挡,抵挡多久。这不是一条鲶鱼,而是鲸鱼杀。埃隆·马斯克在特斯拉新闻发布会现场曾经兴奋的大跳脱衣舞。
中国目前已经有自贸区20多个,不过后面都带着“试验”两个字。距离符合国际标准的自贸区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上海临港有一点儿特殊,因为它承担了更多国家使命。公布临港新片区这一消息时,正值中美贸易战处于胶着状态,此举意在向全世界昭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心。
同时,临港还是一块试验田,肩负制度创新的使命。当年深圳特区也曾经被赋予这样的重任。只不过那个时候,中国政府既没有经验也没有自信,只能大胆的试,大胆的闯。用开放倒逼改革,创造成功经验进而发轫全国,这是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一贯做法。
从面积上看,上海临港比浦东新区略小,但是雄心不小,“再造一个浦东新区”。2035年临港新片区GDP目标是1万亿。2018年浦东新区GDP刚刚超过1万亿。
上海临港有可能成为撬动中国经济再次腾飞的支点。若干年之后,上海靠海的地方有可能会崛起一个名叫临港的城市。
03 栽下梧桐树 . 引得凤凰来
经过十余年开发建设,上海临港已经将一片滩涂打造成了上海高端制造的代名词。包括特斯拉超级工厂在内的“大项目”有很多在临港安家落户。2021年1月4日,上海临港新片区10个投资额超10亿元的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超过300亿元。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前沿产业。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上海临港新片区土地出让也在提速。仅去年12月一个月,临港就挂出13幅地块出让,总起价近140亿元。2020年临港一宗商业用地溢价率达到127.83%,创下当年上海土拍最高溢价纪录。
上海临港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参与公募REITs试点,盘活存量资产,发挥上海市产业发展推手的作用。
04 央地博弈,上海需要做好准备
上海是近代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自从1843年开埠以来,这个城市就是亚洲最大的冒险之城,魔力之都。
漫步在上海的民国故居和历史遗存中很容易理解,百年现代化给上海这座城市带来了丰厚的精神积淀。在北京动不动就封路,在上海从来没有这种事儿。这个城市总是不动声色,井然有序的运行。
上海拥有中国最成熟的技术官僚体系与文化,重视规则、秩序和专业。即使在上海体制内工作,能做到一定位置首先说明的是能力而不是背景。
上海市国有企业规模大,制造业发达,对外扩张能力强。无论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都在全国遥遥领先,一些标杆国企的市场表现可圈可点。但是作为国企重镇,上海的自由市场精神逊色于珠三角,最近几年经济增速也出现明显下降。
上海市市委书记李强曾指出,临港地区是上海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与以往的自贸区相比,临港要“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作为特殊经济功能区,上海拥有很多改革事权,但是在金融管制等方面还没有更多自主权。
现在所称的自贸区体制创新,更多是指向“准自贸区”过渡的临时措施,并且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可以享受。体制创新涉及很多制度性因素,没有顶层设计,地方政府突破起来很难。
钱穆说过一句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贯穿中国两千年政治历史的主线之一。”近 40年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几经变迁,基本脉络是有放有收。通过向地方放权调动上下两个积极性,通过分税改革集中财权强化中央权威。通过多次体制改革试错,逐渐向规范化的中央与地方分权(包括财权与事权)发展。本质上是通过建设激励相容机制形成央地合力。
无论博弈还是合力,上海都需要做好准备,北京也一样。
来源:公众号方升园区大会
作者:綦书环